为了每个人的健康呼吸 中国结核病防治在探索中前行

编辑:李良全
标签: 结核病 中国
15:39 09月03日

人民网北京9月3日电(记者杨迪) 说到肺结核,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这是怎样一种病,但若提起“肺痨”就会恍然大悟。鲁迅的小说《药》中所描述的“沾血的馒头”和小栓按着胸口不住咳嗽的一幕,在很多人的心底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今,结核病依然与艾滋病、疟疾并列为全球三大传染病。在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结核病疫情也是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点疾病之一。打赢健康扶贫脱贫攻坚战,解决结核病防治问题刻不容缓。

驱车辗转在浙江省的几个地区,近日,记者随中国卫生健康委-盖茨基金会结核病防治合作项目组(以下简称“中盖结核病项目”),对浙江省开展肺结核病治疗及预防的情况展开了一次深入调研。

聚力,探索结核病防治新模式

什么是结核病?一个比较通俗的说法,结核病就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结核菌可以侵入到许多脏器中,尤其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对于已经得了肺结核的病人来说,可以通过咳嗽、咳痰、打喷嚏等方式将结核菌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带有结核菌的飞沫,即可能受到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结核病报告》中有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全球约有1040万新发结核病病例,致170万人死亡。而在我国,每年有大约90万的新发结核病人。结核病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开展好防治工作极为重要。

在见到郑大爷之前,桐乡市疾控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提醒,大爷不懂什么是肺结核,要说“肺痨”他才明白。郑大爷今年56岁,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除了有点瘦,精神头看起来很健旺。他说,自己本来也比较瘦,但得了这个病以后,体重又轻了7、8斤。

郑大爷在桐乡一家批发市场做保安。今年5月,在查出患上“肺痨”以后,他立即进行了为期8天的住院治疗。现在,他已连续吃了三个月的药,而这样的疗程总共要进行六个月。

“现在我就是自己在家里吃药,每次都要吃这么一大把。”郑大爷掬起手心示意记者。他说,服药期间经常会有社区或者疾控中心的人打电话询问,是不是按时吃药啦,身体恢复得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等等,还提醒他定期返回医院复查。

在浙江省,对于郑大爷这样的肺结核患者主要是采取“医防结合”、“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由定点医院负责诊治、疾控中心负责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用药跟踪及随访,从而形成一套全流程的诊疗服务体系。

桐乡市围绕“医防结合、综合防治”划分了具体职能:市疾控中心实行规划、管理、疫情监测等归口管理工作;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定点医院,承担临床诊治和相关资料录入工作;各综合医疗机构负责疑似病人转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病人的转诊、追踪、筛查、健康管理和宣传工作。

临海市则将第一、第二人民医院作为该市结核病诊治的定点医院,负责全市结核病患者门诊与住院诊治工作。市疾控中心对患者的推介转诊、追踪、治疗管理进行全程监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辖区内肺结核患者的转诊和服药管理工作。

在县一级层面,衢州市常山县推行了对结核病患者双向转诊的办法——社区将发现的可疑结核患者转诊至县级诊断,确诊后患者在县级定点医院接受治疗,在社区接受随访管理,排除结核的患者则转回社区继续诊治。对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县级定点医院将疑似患者转至市级定点医院,排除者转回县级定点医院。

桐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祝水清在介绍该市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情况时表示,为了让结核病防治“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发挥作用,市卫计局每年都要下达结核病防治的工作指标,确保结核病发现率和完成治疗率。并适时将结核病防治相关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分数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挂勾。同时,市疾控中心每季度也要进行督导考核,保证结核病防治工作有效开展。

通过各地的实践发现,这种“医防结合”的工作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出疾控中心、定点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在结核病防治中的优势,做到分工明确、合作密切,从而更好地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总体来看,浙江的结核病防治各项工作都在稳步推进。” 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桓世彤评价说,我们发现浙江很多地区的试点工作都有亮点,比如按病种支付的评估结果就非常好,可以考虑在全省继续推广。还有信息系统的试点工作,未来可以推广到其他地区。